1、卓异是朝廷对清朝官员考核的一个结论,同时也是对官员的一种高度认可。
(相关资料图)
2、按照清制,吏部定期考核官吏,文官三年,武官五年,政绩突出,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。
3、清代吏部每三年对京外文职官员进行一次考核,称为“大计”。
4、“卓异”是“大计”的最高评价等级,只有“才守俱优者”,才能被推举。
5、据《清史稿》记载,清朝康熙六年(1667年)定“卓异官以清廉为本,司、道等官必注明不派节礼、索馈送,州、县等官必注明不派杂差、重火耗、亏损行户、强贷富民。
6、以清吏之有无,定督、抚之贤否”。
7、“卓异”名额较少,“京官七而一,笔帖式八而一,道、府、厅、州、县十五而一,佐杂、教官百三十而一,以是为率”。
8、扩展资料清代康熙朝的京察和大计,评选还是比较认真和公平的,才评出了于成龙这样的第一廉吏。
9、仅以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至六十一年(1722年)的三十九年为例,全国共举行大计14次,共计举卓异官580名外,又纠参贪酷官510名,不谨官936名,罢软官421名,年老官1245名,有疾官710名,才力不及官763名,总共纠参、罢斥、降调官员5137名。
10、这些数字说明,在考核中,政府依照其不同表现,区别不同等级,予以升降赏罚,很好地起到了提高机关行政效率,整顿、改善吏治,惩恶扬善的作用。
11、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卓异新华网-于成龙的三次卓异凤凰网-三获“卓异”实属罕见清制,吏部定期考核官吏,文官三年,武官五年,政绩突出,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。
12、通常情况下只有为官清廉、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才能获此殊荣。
13、如清朝有名的廉吏,曾任藩臬二司、督抚大员的于成龙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中,曾三次被举“卓异”,被康熙称许“真国家之可重,人所不能也”。
14、康熙六年(1667年),于成龙被金光祖举荐为广西省唯一的“卓异”,并升任四川合州(今重庆合川区)知州。
15、于成龙在合州不到二年,经过他的倾心治理,他的招民垦荒很得民心,合州人口骤增,田地开辟,政绩显著。
16、清康熙八年(1669年),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。
17、由于在黄州府同知任上的突出政绩,于成龙又深为湖广巡抚张朝珍器重,康熙十二年(1673年)于成龙再次举“卓异”。
18、清康熙十八年(1679年),于成龙在福建按察使任上,重审“通海”案,影响巨大,第三次被举“卓异”,并升任省布政使。
19、这称号不是皇帝授予的,而一般是吏部(组织部)对官员考核的优等评级。
20、表示卓越出众的意思。
21、电视剧里是为了拔高于成龙,特意写皇帝亲赐的,在满清执政的体制下,一个汉族官员,尤其是一个不请不送不收礼的清官,三次获得“卓异”(清朝吏部定期考核官吏,文官三年,武官五年,政绩突出,才能优异者称为“卓异”)美誉,无疑是个奇迹。
22、这称号一般是吏部(组织部)对官员考核的优等评级。
23、表示卓越出众的意思。
24、激励各位清官更加卖力为朝庭工作,同时也是一种荣誉,让大家敬仰。
25、一种荣誉称号,就如同现在的五一劳动奖章,目的是鼓励先进,鞭策后进。
26、同时也体现了皇帝对被授予者的信任。
27、这称号一般是吏部(组织部)对官员考核的优等评级。
28、表示卓越出众的意思。
29、【卓异】zhuóyì 卓:卓越,非常优秀。
30、 异:与众不同。
31、卓异:优秀而高出于一般;与众不同。
32、卓异,卓越优异,多用于评价官员的政绩。
33、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有“宰以卓异闻”句,意思是官员以政绩卓越优异闻名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标签: